從數位升級開始的合作契機

這次與中友百貨的合作,是一段自然延伸又充滿默契的過程。
因為地緣,加上家人經常造訪,我對中友百貨的日常樣貌其實並不陌生。再加上過去合作的經驗,彼此的信任也慢慢建立起來。
在某次聊天中,我提到:「既然正在進行官網與APP的升級,要不要也思考加入一些能與顧客建立內容連結的專欄?」
沒想到,這樣的對話成為了後來「線上個人色彩測驗」的起點。
雖然說是測驗,但這項企劃從問題設計、色彩邏輯、結果呈現、文字用語到系統可行性,我們前前後後討論了無數次,甚至還必須在時間與技術的限制下做出最貼近使用者體驗的設計選擇。因為我們希望,這不只是個推廣工具,而是真正能讓大家覺察到自己、看見自己的第一步。
線上的延伸,是一場更深入的面對面對話
這次的講座,從規劃之初就是為了延續線上測驗而來。
對我來說,能在線下與大家面對面,用眼睛和感受去說話,真的非常期待也非常難得。
所以在設計這場講座時,我特別設定了兩個核心目標:
一是讓大家理解色彩原理背後的邏輯,
二是讓每位參與者,透過實際的色布體驗,親眼看到「顏色如何改變自己的氣色與整體氛圍感」。
講座當天,現場來了近 40 位會員,男女皆有,年齡橫跨不同世代。每一位參與者都帶著好奇與期待,我也希望在這兩小時內,能讓大家從色彩中重新看見自己。
個人色彩不只是分類,更是風格彈性的基礎
很多人對「個人色彩」一開始是抱持懷疑的。
會覺得這是不是一種流行?或只是穿搭風格的分類而已?
因此,這場講座中我花了一段時間說明:
為什麼色彩會實際影響我們的膚色、氣色、黑眼圈、唇色、甚至整體輪廓與精神感?
又為什麼不同的季節色彩,會在視覺上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氣質氛圍?
這不是感覺上的美或不美,而是肉眼可見的變化。
現場還有學員問我:「老師,我是春天人,那是不是就不能戴銀飾?」
我很快就補充了觀念:「金飾或銀飾的選擇,與其說是冷暖色調的絕對依據,不如說它應該依照整體穿搭風格、妝容氛圍,甚至你當天想呈現的氣場來做調整。」
我一直相信:色彩分析的目的,不是限制,而是理解與延伸。
當你真正認識自己的色彩特性後,你會更能掌握在不同場域、心境與形象目標下的最佳選擇。這就是色彩所帶來的自由與彈性——從理解開始。
顏色喜好 vs. 適合與否:不是主觀好惡,而是客觀觀察
活動中,有不少人一開始就說:「我不喜歡/不適合這個顏色」、「我喜歡/適合這個顏色」……
我通常會笑笑地說:「你等一下自己看,不一定喔。」
然後當我一張一張放上色布,你就會看到原本皺著眉的她,忽然眼神亮了一下:「欸?怎麼好像沒有我想像中那麼怪耶。」
然後其他人也會點頭說:「對耶,你整個人變有精神了!」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時刻
「不是我說了什麼,而是他們自己看見了、也感受到了。」
我常說,個人色彩不是色彩學的理論展示,而是身體與感官的即時回饋。因為色彩對我們的影響,真的不是一段說明文字、圖片比較、甚至 AI 模擬就能完全傳達的,唯有當事人親眼看到自己亮起來的那一刻,才會真正理解「什麼叫做適合」。
這場講座的價值,不只是在知識本身,而是在啟動改變的那個瞬間
每場講座,不見得每個人都會當下預約完整分析,但我常常在短短 1.5 小時的活動中,看見大家內在產生細微卻真實的改變。
有些人說:「原來不是我長得不好看,而是我從沒穿對適合自己的顏色。」
也有人說:「難怪!我每次穿這個顏色大家都說我氣色很好,但我以前完全不懂為什麼。」
這樣的轉變,不是來自於知識的堆疊,而是來自一次親身的體驗。
而我始終相信,一場真正有價值的講座,不只是提供資訊,而是讓參與者能帶走感受、帶動行動。
給正在規劃活動或找講師的你
如果你正在規劃一場活動,希望不只是「看起來熱鬧」,而是讓參與者真的有所理解、有所感受,甚至能把學到的東西帶回日常去實踐。如果你希望透過講座,讓品牌形象更貼近顧客、讓顧客與品牌之間產生更深的情感連結。
那麼,也許我們可以一起討論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合作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