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為什麼我學的是「臉診斷」,而不是「臉分析」?

這篇文章,想來跟你聊聊一個我常被問到的問題:

「臉診斷跟臉分析有什麼不同?」

其實目前台灣大多數能接觸到的臉部風格分析工具,仍然是以「臉分析」為主。我一開始學習的系統也是偏向這一類。
它其實沒有不好,只是在後續服務的過程中,我發現這樣的分析方式,已經越來越難貼近現在大多數人的期待與需求。

也因此,我後來選擇前往日本,進修了另一套更適用的系統——「臉診斷」。

臉分析:用臉的長短分風格,有點太快下結論了

傳統的臉分析,
大多會根據臉的長短與比例,把人分成「短臉(小孩臉)」或「長臉(大人臉)」,再依照這個分類延伸出適合的風格建議。

這樣的方式,對大眾來說當然直觀、也方便快速理解,

但我更在意的,是它的時代適用性

舉例來說,現在很多人會打肉毒、填充下巴、進行輪廓微調,臉的長度、線條感、整體印象早已不是固定的「天生設定」。
如果還是直接以「長」或「短」作為風格依據,很容易忽略掉真正關鍵的——五官比例與整體協調感

更關鍵的是,這樣的分類方式,會讓人過早地被貼上標籤

像是:被說是「可愛臉」,那我是不是一輩子就只能走可愛風?
但其實,很多外表甜美的人,心裡渴望的是成熟優雅、有氣場的樣子。
如果分析結果太絕對,沒有搭配合適的風格建議和應對方法,反而會讓人誤以為自己「不可能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臉診斷:看的是五官的比例與精緻度,而不是單一條件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選擇進修「臉診斷」系統。

這套來自日本的臉部診斷邏輯,強調的是個人化的視覺印象分析,不再是單純地看臉長或臉型,而是深入觀察五官之間的比例、角度、線條方向與臉部構造的協調性。

它不會只給出一個單一結果,而是讓你看見:

  • 你最自然、最適合的「主風格」

  • 可藉由妝容、髮型、配件調整而延展的「風格彈性區間」

  • 同一張臉可以呈現出幾種不同的面貌:可愛、幹練、優雅,都是你


這和我自己獨有的「風格限度定位」概念非常接近。
不是把你框在某個標籤裡,而是提供你一個能自由運用的風格地圖。

真正適合這個時代的,是「變得有彈性」的分析方式

臉診斷讓我最感動的地方,不只是它的邏輯更精準、更貼近現實,而是它背後的意義

尊重每一個人都可以「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個人風格與自我展現,而不是「怎麼穿才正確」。
每個人也都有不同的人生階段與外貌變化,風格本來就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

臉診斷不是要你變成某種既定樣子,而是陪你一起去看見:
「除了現在的你,還可以有什麼樣子,是你會喜歡、也能駕馭的?」

你不需要被貼標籤,而是值得被理解

如果你曾因為「被定義」而感到侷限,那我真的會推薦你來試試臉診斷。

這不是推翻過去的自己,而是打開更多風格的可能性。
不是讓你被定義,而是幫你找到選擇的自由。

因為你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個只告訴你「你是誰」的工具,
而是一面能陪你一起看見「你還可以是誰」的鏡子。

目前臉診斷已經運用在我們的服務項目內-個人穿搭風格分析、全方位分析2.0,如有興趣歡迎預約諮詢服務。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