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提到,去年九月我特地飛去日本進修骨骼分析。
但其實,台灣已經有骨骼分析了,那為什麼我還要特地跑一趟?
我去日本進修的骨骼診斷PLUS(骨格12分類、臉診斷8分類)
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
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兩者的核心差異!
常見的骨骼分析:三大類型的限制
目前台灣最常見的骨骼分析,通常分成三種類型:
1️⃣ 直線型 – 骨架感明顯、線條俐落,適合硬挺材質和簡約剪裁。
2️⃣ 波浪型 – 身體線條柔和、有曲度,適合柔軟布料與圓潤設計。
3️⃣ 自然型 – 骨架適中、線條粗硬,適合輕鬆隨性的穿搭風格。
這種分類方式,確實能幫助大家初步理解自己的骨骼特質給出一個大方向
但問題是——真的每個人都能被這三種類型完全定義嗎?
大部分的人,其實根本不是「只有一種型」。
舉個例子:
✔ 有直線型的骨骼,但肌肉卻是偏柔軟的,這時候你到底該穿什麼?
✔ 上半身是直線型、下半身是自然型,你該怎麼挑選版型?
✔ 或者,有些人穿對類型建議的版型,卻因為布料或氣質不合而「哪裡怪怪的」
這時候就會發現——分類太少,反而容易產生誤判,無法完全對應到每個人的身形特質?
日本的骨骼診斷 Plus:不只分類,更有層次
而我這次去日本學習的「骨骼診斷 Plus」它的架構非常完整:
✅ 骨骼分類: 細分為 12 類型,亦即骨格12分類
✅ 同時搭配:「臉診斷 8 分類」
除了身體的「線條、質感、肌肉樣態」之外,還會進一步觀察你的「臉部線條、五官比例配置、五官特徵」。
這樣分析出來的結果,會比單靠骨架分類來得更全面、更貼近個人特質。
但,今天我們先著重來談「骨格12分類」
骨格12分類:不只3分類,而是進化成「12類型」!
不僅僅是「直線型、曲線型、自然型」的分類,還會進一步考慮:
✅ 骨骼結構的細節(例如:是細長型骨架,還是較寬厚的骨架?)
✅ 肌肉形態的影響(例如:肌肉是緊實有線條,還是柔軟不明顯?)
✅ 身體質感的特性(例如:皮膚是光滑細膩,還是帶有一點厚度?)
也就是說,它不再只是「看線條」而是從 3D 的角度去看整個身體的立體結構與質地
讓我們更清楚知道什麼樣的剪裁、布料、設計風格真正適合自己。
項目 | 常見骨骼分析 | 日本骨格12分類 |
---|---|---|
分類 | 3類型 (直線型、波浪型、自然型) | 12類型 (更考慮骨骼、肌肉、質感) |
著重點 | 骨骼線條 | 除了骨骼線條 還著重肌肉型態和質感 |
運用內容 | 初步瞭解穿搭的方向 | 更精準選擇適合的布料、剪裁、風格元素 |
個人化程度 | 分類較簡單 容易落入模糊地帶 | 分析更細 能更精準對應每個人的差異 |
如何應用 | 著重在版型 | 除了版型 還能精確建議布料與細節 |
骨格12分類的影響,不只是穿搭!
大家可能會覺得,「那骨骼分析不就是幫助選衣服的嗎?」
但骨格12分類帶來的影響,遠遠不只是穿搭建議這麼簡單!
因為骨格12分類不只分析骨架,還把肌肉、質感都納入考量,
因此在各項單品細節上可以給予更加差異性且細膩的建議,幫助客戶可以更掌握穿搭細節的關鍵字。
舉例來說:
大部分我們的認知是「直線型認為適合較為俐落簡單款」,但是,簡單卻有很多種類型:時尚簡單、輕盈簡單…etc。
而這些細節正是我們大部分人卻需要的關鍵要素,而在日本進修這套系統後,我才更深刻體會到「魔鬼藏在細節裡」這句話的含金量。
總結:為什麼我選擇學習骨骼診斷Plus?
✔ 更細緻的分類,能真正對應每個人的骨骼特質
✔ 不只看骨架,還考慮肌肉、質感,讓穿搭建議更個人化
✔ 影響不只是服裝,還更能找出自己的穿搭關鍵
對我來說,這次的學習讓我不只是多了一套分析工具。
而是能夠真正幫助客戶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穿搭關鍵字,並且從
服裝延伸到整體造型,甚至是日常用品的選擇。